委员们关心的事 | 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让创新与产业“双向奔赴”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养用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对西部发展至关重要。全国两会期间,如何提升西部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住宁全国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大家围绕大力支持高校青年科研人员发展、加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共谋发展之策。 增支持减负担 助力青年科研人才“挑大梁” “高校青年科研人员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对于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科研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星委员说,大力支持高校青年科研人员发展,让他们能够“挑大梁”“当主角”。 李星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高校青年科研人员发展面临着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唯帽子”“唯项目”问题依旧显著;教学与科研发展失衡,部分青年科研人员为了能够满足考核要求,无奈放弃更具创新性但耗时较长的研究项目,转而追求能够在短期内获取成果的项目,严重违背了科研工作的初衷;职称晋升困难,高校招聘规模不断扩大,职称晋升名额却有所紧缩,青年科研人员在职称晋升方面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个人生活压力大,青年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相对同学历人才而言处于较低状态,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制约了职业发展效率。 展开剩余68%李星委员建议,依据学科的特性,制定出详细的分类评价战略导向与基础准则框架。各地方科研教育机构在遵循国家框架基础上,结合自身区域特色与发展定位,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国家在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科研经费划拨时,明确要求项目申报团队需具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维度的业绩成果,引导青年科研人员多元化发展。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牵头,整合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校科研资源聚集区等,建立国家级青年科研人员发展联盟,搭建统一的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定期组织跨区域的学术交流活动、科研项目对接会等。国家层面设立青年科研人员生活保障专项基金,由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共同管理,在住房、医疗等方面,保障高校青年科研人员生活。 李星委员建议,教育部与人社部共同出台《青年科研人员导师制管理办法》,建立全国统一的导师与青年科研人员评价平台,评选出优秀导师与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并给予奖励。联合制定专门的《科研人员称号管理法》,明确规定人才称号仅作为科研能力与成果的一种荣誉性标识,严禁任何单位将其作为科研项目申报、岗位晋升、资源分配等的刚性前置条件。 科技创新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赋能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腹地和生态屏障,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王小龙委员说,推动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小龙委员谈道,近年来,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仍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创新生态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他呼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设立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人才政策,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为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西部地区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围绕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母机产业链、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王小龙委员建议,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支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华兴时报记者韩瑞利/文) 发布于:北京市 |